●主題黨日活動圖片
●煤炭高效智能綠色開采圖片
●煤炭分質清潔利用實驗
●智慧供熱管理系統
記者 高樂 強國峰 通訊員 張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這一重要論述,為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
旗幟引領方向,使命凝聚力量。延安能源化工集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貫徹落實中、省、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發展理念,搶抓省、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機遇,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和豪情,加速煤炭、供熱、燃氣等領域科技創新步伐,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趟出了一條產業鏈、創新鏈“兩鏈”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做精煤炭,下好創新“先手棋”
以煤起家的延能集團,煤炭產業是戰略布局、產業發展的總后方。在精耕煤炭主業的過程中,占資源總量近半數的薄煤層安全高效開采歷來是重中之重。
針對國內薄煤層開采成本高、資源回收率低的實際,延能集團潛心鉆研、大膽創新,經過反復論證,于2015年率先在國內薄煤層開采中創新運用“110工法”無煤柱開采技術,并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何滿潮合作建立了“能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依靠科技讓煤礦開采步入增產增效、安全環保的快車道。
“真是太令人驚訝了!禾草溝二號煤礦1107工作面運用‘110工法’產生的留空巷道在2016年因地質斷層被封,時隔7年后我們把這一巷道打開清理,沒想到巷道依然齊格錚錚,沒有變形。”車村煤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甄葳棋一邊向記者展示清理后的留空巷道照片,一邊感慨地說。他告訴記者,“110工法”技術的成功應用是國內薄煤層開采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有效解決了傳統留設煤柱開采所帶來的資源浪費、采掘比低、掘巷成本高、掘進頭面多等制約礦井安全發展的問題,使煤礦巷道綜合掘進費用降低30%以上,煤炭回收率提高20%以上,單井年增效近億元。目前,該技術在禾草溝二號煤礦成功推廣應用,順利通過院士專家組的鑒定驗收,達到了國內首創、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了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并被確認為陜西省科學技術成果。
“資源有限,挖潛無限。”深諳這一發展理念的延能集團,千方百計挖掘自身潛能,不斷優化礦井開采設計。2020年初,與太原理工大學等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研究縱裂隙發育軟巖“小煤柱”開采技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將煤柱留設寬度由20米縮減至5米,最大限度使煤炭資源“顆粒歸倉”。該技術近兩年在禾草溝一號煤礦15205和15207工作面應用,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4億元左右。
智能化時代,誰擁有智能化先進技術,誰就擁有了開啟未來之門的密碼。延能人不甘人后,把“互聯網+”思維融入礦井安全、生產、經營、人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信息化、自動化開啟“智慧礦山”管理新模式。
極薄煤層綠色智慧開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總投資2.3億元,通過“極薄煤層綠色智能采掘裝備研發”“極薄煤層礦區產業集群綠色智能化升級示范工程”“極薄煤層煤礦軟件系統集成與智能化標準體系架構研究”“極薄煤層智能洗選尾煤高效回收研究”4個課題的研發,在極薄煤層條件下實施“采面設備一鍵啟停、全程視頻監控,井下有人巡視、少人值守”的智能化作業模式,讓煤礦人“坐在地面采煤”的夢想成為現實,實現“降采高、減矸石、提產能、減人員”目標。經過近一年的試驗和研究,極薄煤層綠色智慧開采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4個“全國首創”,即設計研發出國內首臺極薄煤層采煤機電纜拖拽系統、成功研制了國內首臺極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建成國內首個極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舉辦了國內首屆極薄煤層智能綜采裝備技術高峰論壇,并于2023年6月順利通過智能化工作面初驗收,達到陜西省A類智能化標準。
作為煤的伴生物,煤矸石一直被人們視為“固體廢棄物”、發展的“絆腳石”。然而,眼下在禾草溝二號煤礦,隨著車村煤業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汪應洛院士團隊合作開展的煤矸石綜合利用試驗項目順利實施,煤矸石迸發出了新活力。經過設備分篩,破碎的煤矸石添加新型固化劑后,搖身一變成為綠色低碳路基新材料,在礦區修建了長100米、寬6米、厚0.2米的試驗道路路基,已投用1年時間。經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其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中、輕交通的基層應用標準。在井下運輸順槽采用煤矸石流態澆筑地坪400平方米,經過4個多月的使用和測試,硬化的路面光滑平整,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足夠的強度、硬度。該技術成功將煤矸石循環利用,曾經的“絆腳石”已“變廢為寶”。
煤氣化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子長化工公司與寧夏神耀科技公司聯合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煤化工產業優工藝、轉高端研究攻堅,在粉煤加壓氣化+合成氣輻射廢鍋冷卻氣化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開發的神寧爐二代具有原料適應性廣、連續運行周期長、自動化程度高、碳轉化率高達99%等特點,已申請5項專利。與神寧爐一代相比,每年減少標煤消耗7.8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9.66萬噸,年增效近8000萬元,經濟優勢、環保優勢尤為明顯。
創新的種子在延能集團生根發芽,也催生了在選煤系統提質增效、煤礦重大災害防控等領域技術攻堅的新成果、新模式。立足“吃干榨凈”,實現點“煤”成金,禾草溝選煤廠開展了煤泥水系統提質增效技改項目,新增TBS干擾床分選系統,采用電磁篩進行脫泥降灰,還研制了浮選自動加藥系統,每天可增加精煤產量15至20噸、中煤產量40至50噸,年增收超過1500萬元。針對煤礦井田內油氣井嚴重制約煤礦正常開采,且具有重大安全隱患的問題,禾草溝煤業公司首創“3G7S工藝”進行治理,實現油、煤、氣等資源安全協調開采,現已成功治理53口廢棄油氣井,單口油氣井增加煤礦可采儲量11.21萬噸,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約2042萬元。針對富縣礦區油型氣異常涌出這一風險,車村煤業集團與中國工程院王雙明院士團隊及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對富縣礦區油氣精準協同抽采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形成油氣富集區和采動卸壓油氣儲運優勢區協同抽采技術體系,為精準、科學、有效防治油型氣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的成功推廣應用,為延能集團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智慧供熱,爭當行業“排頭兵”
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是供熱企業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延能集團全面推進智慧供熱平臺建設,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讓供熱系統“耳聰目明”,提高了供熱的精準度與前瞻性。
7月27日,記者來到延安新區智慧供熱管控平臺,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新區電子熱力站的分布圖,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供熱監管信息平臺上清晰地顯示出各居民小區用戶的室溫情況。
圣地藍新區供熱公司副經理高梅告訴記者,2019年,該公司投資630萬元打造高效、節能的新區智慧供熱管控平臺,在全省較早推行用戶端室內調溫的先進技術,形成無人值守、按需供暖的智慧供熱新模式。這種模式可實時觀測住戶家中的溫度,通過有效調節,使每家每戶都達到適宜的溫度,既實現了科學管理,也為保障熱網的熱力平衡和供熱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往年總是一段時間冷,一段時間暖,這兩年感覺溫度就很均衡,很舒適。”安塞惠園小區居民劉大爺說。這個小區的換熱站是安塞城區最末端的一個換熱站,由于距離鍋爐房比較遠,每年冬季的供熱總是很容易出問題,投訴率也比較高。然而,這種現象從安塞供熱公司智慧供熱節能改造項目建成投用后就再沒出現過。
為提高安塞城區供熱質量,降低供熱能耗,2021年9月,安塞供熱公司創新性與同方節能工程技術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合作,建設智慧供熱節能改造項目,提高供熱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細化控制水平,實現“全網平衡、按需分配、智能無人、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溫暖萬家”。如今,該項目已成功運行兩個采暖季,其間,水、電、氣、人員費用分別降低了29.3%、9.38%、11.1%、4.5%,節能收益共計1144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如何構建多能互補融合的清潔低碳高效智慧能源體系,用科技繪就城市能源光明未來?”這是延安城區供熱公司經理李向陽近些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不斷學習中,能源島技術令他眼前一亮,思路漸漸清晰起來。于是,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他提出規劃建設能源島數據中心,通過構建科技成果展示平臺為創新驅動加力加速。
談及正在加快建設的清潔能源島及相關的低碳化技術,李向陽如數家珍:依托緊鄰公司的污水處理廠,利用污水源熱泵提取熱能,滿足1萬多平方米的供熱需求;利用屋頂閑置空間建設光伏發電站,滿足自身辦公和充電樁用電需求;利用光伏發電產生的綠電,驅動空氣源熱泵,對供熱進行有效補充;建設天然氣應急備用熱源廠,為城市供熱加上“雙保險”……這些清潔供熱技術,同時以實物模型、電子展板、立體沙盤等形式入駐延安城區供熱能源島數據中心,打造清潔供熱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減排、降污技術的推廣應用,助力供熱產業向綠色智慧低碳轉型。
“供熱是一項重大的民生事業。延能集團將全面推進智慧供熱平臺建設,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做到精準供熱,讓群眾享受便捷、智慧的供暖服務。”延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斌說。
做優燃氣,搶占科技“新高地”
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燃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廣泛應用于家庭、商業和工業領域。延能集團在深耕煤炭主業的同時,將技術創新的步伐邁向燃氣勘探開發利用領域,爭當能源行業開拓者、能源改革推動者,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
作為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的延安能源服務公司,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創新平臺,建設地質油藏一體化實驗室、非常規油氣增產實驗室,實施油氣勘探開發一體化、地質工程一體化、鉆完井一體化“三個一體化”工程,專精新材料的研發及應用,擁有可溶材料、橋塞等國內發明專利8項,國際發明專利2項,在可溶解材料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2019年11月,該公司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致力于建立天然氣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旗艦型平臺的延安市非常規天然氣公司,針對零散天然氣井產量低、成本高的問題,因地制宜運用新工藝、新技術。在延川100萬方/天液化工廠項目中應用車載式LNG設備,可實現快速拆卸、快速轉移搬遷,機動靈活、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極大地縮短了建設周期,有效降低了建設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同時,在現有LNG工廠的基礎上,投建BOG提氦挖潛提效項目,將BOG原料氣中的氦氣進行分離提純,變廢為寶。若成功在宜川、延川百萬方LNG項目中進行BOG提氦增值,氦氣年產量可達25萬Nm3,可增加收入約1億元。
除了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延能集團還承擔著市區13萬多只液化石油氣瓶的配送任務。集團下屬企業延安液化石油氣公司積極創新,引入智慧監管理念,建成并投用“氣瓶智能化管理配送系統”和“儲配站運行監測自動控制系統”數字化監管平臺,保障轄區居民用氣安全、用氣便利。
“微信公眾號訂氣很方便,就像網上購物,不用再打電話聯系了,送氣速度也很快。”寶塔區長青路羊肉面館經營者劉先生高興地說。
這得益于延安液化石油氣公司在2022年4月建成并投用的“氣瓶智能化管理配送系統”。該系統按照“一瓶一碼、一瓶一檔、絕對捆綁、掃描記錄、自動上傳”的原則,為每只氣瓶賦予“身份證”,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劃分”,通過液化石油氣瓶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全流程無紙化操作、微信公眾號訂氣、智能配送、推送液化氣安全使用知識等措施,使氣瓶全生命周期溯源追蹤更詳細、人工勞動強度更低、用戶訂氣更便捷、系統分配更智能、安全宣傳更高效。
為有效提升氣瓶安全管理水平,今年4月,延安液化石油氣公司創新開發了儲配站運行監測自動控制系統,實時監控采集火災報警信號及各生產環節情況、運行參數、可燃氣體報警信號等,發現異常后及時報警,提示遠程監控人員采取措施進行處置,便于及時迅速處理各類突發事件,擰緊用氣“安全閥”。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著眼未來,延能集團錨定高質量、勇闖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積極探索科技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實施“雙十雙百”科技創新工程,以創新驅動發展,用科技賦能未來,努力實現規模、質效、創新“三個倍增”全方位跨越,朝著“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目標闊步前行。
來源:《延安日報》 2023年12月8日 第4版